-
修行人莫错因果,要从心中断恶因恶缘
修行之人,勿错因果,千万莫以为行小恶之事,可用善行来后补。要知道,即便菩提树下种荼蘼,荼蘼亦会开花。在落因之前,便应想到相应的果报。 在因果定律中,从无功过相抵之说。种下什么因,便结什么果,无论善恶大小,终有相报之时。故修行人千万莫存...
-
不要带着个人自我主义和道德绑架去要求帮助
面对危难寻求帮助的时候应当诚恳感恩,不是带着个人自我主义和道德绑架去要求别人必须给予你帮助。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菩萨的心,忏悔无我除去“应该给予我”“必须给予我”的我慢贡高和道德绑架却是求离苦者应当做的。应该怀着诚恳而感恩放下自我的心去寻...
-
所谓原谅,其实是放过自己
每个人一生中难免会遇人不淑,或是被别人无心言语伤害,或是遇到人渣玩弄背叛,或是无知的自己造成遗憾的结局;无论何种缘由,有人无法原谅别人,有人无法原谅自己。 无法原谅别人,始终心埋仇恨的种子,心中千千郁闷之结会让你时时痛苦,让你看不到美...
-
修行先修心,修行之人要学会控制欲望
心就是一个容器,装的东西多了,能接纳的便少了。想要学习佛法、认真修行,就必须先把装载的欲望和烦恼舍弃,才能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容纳。 故而修行之人,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莫让内心沾染上太多凡尘杂事,更不要被贪图执着填满,而失去了自心本有...
-
你的快乐源于你的心态!
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包容别人,就是宽恕自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需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有些事,不能强求;有些缘,不能强结;有些人,不能强留;有些路,不能强走;有些理,不能强通;有些观念,不能强为。要懂得...
-
娑婆的价值完成决定往生极乐
娑婆世界的价值就是能让我们生厌恼而求生极乐,共业影响的世间本来就善恶参半,业力影响的苦和善恶参半带来的烦恼让我们很难有自主的觉性和自控的觉性,就是因为这样求生净土的心更要更加恳切,因而不会因为小小的贪爱自私影响我们求得自在圆满菩提的往生...
-
生活总有波折,应保持好心态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波折,总会有险阻。也许今天给你所有,明天又会让你一无所有,无需烦恼,该来的总会来,再黑的夜晚也会有黎明到来的那一刻。不管生活有多么曲折,只要拥有幸福的态度就能挺过漫漫长夜,就能迎来美好的明天。痛是一种钙,能让我...
-
人活一世,要懂得去感恩
人活一世,短短几十载,活一世就要有一世的修行,做人,要懂得感恩,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什么人就是理应为我们付出的,即便是我们的父母。学会感恩,用感恩的心去感动那些真正为我们付出的人,用真挚的感情去回报那些一直在为我们奉献的人,世道...
最新留言
test
test
test
贪着定乐,也是贪,也是只有自我,是自私。最后说的目的,到是有儒学、王学的经世致用的意思了。
《金刚经》读感 佛经数目很多,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读完,更何况去理解不同经文的意思了。但有聪慧的人,像惠能虽然不识字,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惠能也告诉读经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我觉得读佛经时应: 读其妙,拾其厚,持为大。或说:读其精妙,拾其厚重,持守为大。而不应: 读其谬,舍其厚,耻为大。或说:读其谬误,舍其厚重,耻辱为大。 《金刚经》我认为只讲一件事,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有无数的财宝拿去施舍。第二个人也施舍和讲法,但他的施舍方式或讲法内容不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人所得的福报远比第一个人大。就像当年忍辱仙子在讲法时被割截身体,如果当时他想到要听他讲法的人的不同,如财富或地位,在被割截身体时就要心怀怨恨。《六祖坛经》中讲梁武帝问达磨其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说:实无功德。惠能解释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六祖坛经》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惠能杖打神会三下问打的痛不痛。然后解释说如果说不痛,就心如木石;如果说痛,就要心怀忿恨。我理解是因为神会说痛是被打的痛,就会起怨恨。但是走路摔倒也会痛。所以惠能说见与不见,就是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圣经》耶稣教导我们要爱。马太福音第五章43-45节说:“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金刚经》后面世尊给出四句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坛经》中五祖请一个供奉在步廊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要流传供养。后来省悟过来说:供奉不用画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圣经》约翰一书最后告诫信徒说:“孩子们哪,你们要远避偶像。”
《金刚经》读感 佛经数目很多,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读完,更何况去理解不同经文的意思了。但有聪慧的人,像惠能虽然不识字,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惠能也告诉读经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我觉得读佛经时应: 读其妙,拾其厚,持为大。或说:读其精妙,拾其厚重,持守为大。而不应: 读其谬,舍其厚,耻为大。或说:读其谬误,舍其厚重,耻辱为大。 《金刚经》我认为只讲一件事,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有无数的财宝拿去施舍。第二个人也施舍和讲法,但他的施舍方式或讲法内容不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人所得的福报远比第一个人大。就像当年忍辱仙子在讲法时被割截身体,如果当时他想到要听他讲法的人的不同,如财富或地位,在被割截身体时就要心怀怨恨。《六祖坛经》中讲梁武帝问达磨其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说:实无功德。惠能解释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六祖坛经》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惠能杖打神会三下问打的痛不痛。然后解释说如果说不痛,就心如木石;如果说痛,就要心怀忿恨。我理解是因为神会说痛是被打的痛,就会起怨恨。但是走路摔倒也会痛。所以惠能说见与不见,就是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圣经》耶稣教导我们要爱。马太福音第五章43-45节说:“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金刚经》后面世尊给出四句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坛经》中五祖请一个供奉在步廊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要流传供养。后来省悟过来说:供奉不用画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圣经》约翰一书最后告诫信徒说:“孩子们哪,你们要远避偶像。”
《金刚经》读感 佛经数目很多,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读完,更何况去理解不同经文的意思了。但有聪慧的人,像惠能虽然不识字,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惠能也告诉读经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我觉得读佛经时应: 读其妙,拾其厚,持为大。或说:读其精妙,拾其厚重,持守为大。而不应: 读其谬,舍其厚,耻为大。或说:读其谬误,舍其厚重,耻辱为大。 《金刚经》我认为只讲一件事,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有无数的财宝拿去施舍。第二个人也施舍和讲法,但他的施舍方式或讲法内容不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人所得的福报远比第一个人大。就像当年忍辱仙子在讲法时被割截身体,如果当时他想到要听他讲法的人的不同,如财富或地位,在被割截身体时就要心怀怨恨。《六祖坛经》中讲梁武帝问达磨其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说:实无功德。惠能解释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六祖坛经》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惠能杖打神会三下问打的痛不痛。然后解释说如果说不痛,就心如木石;如果说痛,就要心怀忿恨。我理解是因为神会说痛是被打的痛,就会起怨恨。但是走路摔倒也会痛。所以惠能说见与不见,就是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圣经》耶稣教导我们要爱。马太福音第五章43-45节说:“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金刚经》后面世尊给出四句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坛经》中五祖请一个供奉在步廊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要流传供养。后来省悟过来说:供奉不用画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圣经》约翰一书最后告诫信徒说:“孩子们哪,你们要远避偶像。”
《金刚经》读感 佛经数目很多,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读完,更何况去理解不同经文的意思了。但有聪慧的人,像惠能虽然不识字,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惠能也告诉读经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我觉得读佛经时应: 读其妙,拾其厚,持为大。或说:读其精妙,拾其厚重,持守为大。而不应: 读其谬,舍其厚,耻为大。或说:读其谬误,舍其厚重,耻辱为大。 《金刚经》我认为只讲一件事,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有无数的财宝拿去施舍。第二个人也施舍和讲法,但他的施舍方式或讲法内容不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人所得的福报远比第一个人大。就像当年忍辱仙子在讲法时被割截身体,如果当时他想到要听他讲法的人的不同,如财富或地位,在被割截身体时就要心怀怨恨。《六祖坛经》中讲梁武帝问达磨其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说:实无功德。惠能解释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六祖坛经》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惠能杖打神会三下问打的痛不痛。然后解释说如果说不痛,就心如木石;如果说痛,就要心怀忿恨。我理解是因为神会说痛是被打的痛,就会起怨恨。但是走路摔倒也会痛。所以惠能说见与不见,就是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圣经》耶稣教导我们要爱。马太福音第五章43-45节说:“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金刚经》后面世尊给出四句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坛经》中五祖请一个供奉在步廊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要流传供养。后来省悟过来说:供奉不用画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圣经》约翰一书最后告诫信徒说:“孩子们哪,你们要远避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