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佛求往生,怕生死苦是为生厌离心
念佛求往生,怕生死苦是为生厌离心。厌离娑婆是为了更好的念佛,把这个心放在极乐世界愿生西方。临终弥陀接引往生净土悟无生,为脱轮回、为悟无生、为圆满菩提都要念佛求生极乐。 原标题:华平法师法语:念佛开示 转自微信公众号:此处当观...
-
念念不忘生死,处处不离佛号
可能种种因缘你会被忘记甚至会被埋没,但是生死不会忘记你,弥陀佛的大愿不会丢下你。只要不忘记你最终的目标,不要在意现在的处境和因缘也包括世间的眼光。把心放在最需要你的地方那就是最平等的地方念念不忘生死,处处不离佛号。 原标题:华平法...
-
念念不忘生死,处处不离佛号
可能种种因缘你会被忘记甚至会被埋没,但是生死不会忘记你,弥陀佛的大愿不会丢下你。只要不忘记你最终的目标,不要在意现在的处境和因缘也包括世间的眼光。把心放在最需要你的地方那就是最平等的地方念念不忘生死,处处不离佛号。 原标题:华平法...
-
憨山老人示玉觉禅人:云何降伏其心
蕲阳慧玉慧觉二禅人,参老人于黄梅紫云山,自云:“心中生灭,念念不停,犹如野马,特求开示,云何降伏其心?” 老人示之曰:学人修行,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断。欲实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万缘尽情放下,放得干干净净。然有无始...
-
憨山大师开示: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佛同体,无二无别。此正达磨西来,直指此本有真心,以为禅宗。故对武帝云:廓然无圣。若能顿悟此心,则生死永绝,只在当人一念顿悟,即名如...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
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 济群法师答: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
-
禅宗是怎样了生死的呢?
很多人都会问禅宗见性到底了没了生死?现在修净土的也总是说禅宗行人只要有一丝烦恼未断就不能出三界。这样讲是不对的。为什么?禅宗明明讲“不除妄想不求真”,如果说一丝烦恼未断就不出三界,那修禅宗的人就生生世世在世间不能解脱了?这样说的人没有...
-
如何理解“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
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 净慧长老: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光。觉是体,照是用。有觉有照,为什么...
最新留言
test
test
test
贪着定乐,也是贪,也是只有自我,是自私。最后说的目的,到是有儒学、王学的经世致用的意思了。
《金刚经》读感 佛经数目很多,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读完,更何况去理解不同经文的意思了。但有聪慧的人,像惠能虽然不识字,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惠能也告诉读经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我觉得读佛经时应: 读其妙,拾其厚,持为大。或说:读其精妙,拾其厚重,持守为大。而不应: 读其谬,舍其厚,耻为大。或说:读其谬误,舍其厚重,耻辱为大。 《金刚经》我认为只讲一件事,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有无数的财宝拿去施舍。第二个人也施舍和讲法,但他的施舍方式或讲法内容不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人所得的福报远比第一个人大。就像当年忍辱仙子在讲法时被割截身体,如果当时他想到要听他讲法的人的不同,如财富或地位,在被割截身体时就要心怀怨恨。《六祖坛经》中讲梁武帝问达磨其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说:实无功德。惠能解释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六祖坛经》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惠能杖打神会三下问打的痛不痛。然后解释说如果说不痛,就心如木石;如果说痛,就要心怀忿恨。我理解是因为神会说痛是被打的痛,就会起怨恨。但是走路摔倒也会痛。所以惠能说见与不见,就是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圣经》耶稣教导我们要爱。马太福音第五章43-45节说:“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金刚经》后面世尊给出四句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坛经》中五祖请一个供奉在步廊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要流传供养。后来省悟过来说:供奉不用画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圣经》约翰一书最后告诫信徒说:“孩子们哪,你们要远避偶像。”
《金刚经》读感 佛经数目很多,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读完,更何况去理解不同经文的意思了。但有聪慧的人,像惠能虽然不识字,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惠能也告诉读经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我觉得读佛经时应: 读其妙,拾其厚,持为大。或说:读其精妙,拾其厚重,持守为大。而不应: 读其谬,舍其厚,耻为大。或说:读其谬误,舍其厚重,耻辱为大。 《金刚经》我认为只讲一件事,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有无数的财宝拿去施舍。第二个人也施舍和讲法,但他的施舍方式或讲法内容不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人所得的福报远比第一个人大。就像当年忍辱仙子在讲法时被割截身体,如果当时他想到要听他讲法的人的不同,如财富或地位,在被割截身体时就要心怀怨恨。《六祖坛经》中讲梁武帝问达磨其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说:实无功德。惠能解释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六祖坛经》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惠能杖打神会三下问打的痛不痛。然后解释说如果说不痛,就心如木石;如果说痛,就要心怀忿恨。我理解是因为神会说痛是被打的痛,就会起怨恨。但是走路摔倒也会痛。所以惠能说见与不见,就是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圣经》耶稣教导我们要爱。马太福音第五章43-45节说:“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金刚经》后面世尊给出四句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坛经》中五祖请一个供奉在步廊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要流传供养。后来省悟过来说:供奉不用画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圣经》约翰一书最后告诫信徒说:“孩子们哪,你们要远避偶像。”
《金刚经》读感 佛经数目很多,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读完,更何况去理解不同经文的意思了。但有聪慧的人,像惠能虽然不识字,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惠能也告诉读经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我觉得读佛经时应: 读其妙,拾其厚,持为大。或说:读其精妙,拾其厚重,持守为大。而不应: 读其谬,舍其厚,耻为大。或说:读其谬误,舍其厚重,耻辱为大。 《金刚经》我认为只讲一件事,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有无数的财宝拿去施舍。第二个人也施舍和讲法,但他的施舍方式或讲法内容不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人所得的福报远比第一个人大。就像当年忍辱仙子在讲法时被割截身体,如果当时他想到要听他讲法的人的不同,如财富或地位,在被割截身体时就要心怀怨恨。《六祖坛经》中讲梁武帝问达磨其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说:实无功德。惠能解释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六祖坛经》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惠能杖打神会三下问打的痛不痛。然后解释说如果说不痛,就心如木石;如果说痛,就要心怀忿恨。我理解是因为神会说痛是被打的痛,就会起怨恨。但是走路摔倒也会痛。所以惠能说见与不见,就是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圣经》耶稣教导我们要爱。马太福音第五章43-45节说:“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金刚经》后面世尊给出四句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坛经》中五祖请一个供奉在步廊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要流传供养。后来省悟过来说:供奉不用画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圣经》约翰一书最后告诫信徒说:“孩子们哪,你们要远避偶像。”
《金刚经》读感 佛经数目很多,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读完,更何况去理解不同经文的意思了。但有聪慧的人,像惠能虽然不识字,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惠能也告诉读经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我觉得读佛经时应: 读其妙,拾其厚,持为大。或说:读其精妙,拾其厚重,持守为大。而不应: 读其谬,舍其厚,耻为大。或说:读其谬误,舍其厚重,耻辱为大。 《金刚经》我认为只讲一件事,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有无数的财宝拿去施舍。第二个人也施舍和讲法,但他的施舍方式或讲法内容不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人所得的福报远比第一个人大。就像当年忍辱仙子在讲法时被割截身体,如果当时他想到要听他讲法的人的不同,如财富或地位,在被割截身体时就要心怀怨恨。《六祖坛经》中讲梁武帝问达磨其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说:实无功德。惠能解释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六祖坛经》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惠能杖打神会三下问打的痛不痛。然后解释说如果说不痛,就心如木石;如果说痛,就要心怀忿恨。我理解是因为神会说痛是被打的痛,就会起怨恨。但是走路摔倒也会痛。所以惠能说见与不见,就是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圣经》耶稣教导我们要爱。马太福音第五章43-45节说:“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金刚经》后面世尊给出四句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坛经》中五祖请一个供奉在步廊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要流传供养。后来省悟过来说:供奉不用画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圣经》约翰一书最后告诫信徒说:“孩子们哪,你们要远避偶像。”